主題旅行

不是「旅行」而是「流浪」《出走,搭車去柏林》繁中版推薦序

2012-03-01

我一直想「流浪」!
我說的不是「旅行」,而是「流浪」。

在我的定義中,流浪不該有行程,甚至不該有明確的路線,簡單來說,流浪就該讓命運決定把你帶到哪兒去。

《出走,搭車去柏林──在路上的頹廢壯遊,給自己的成人禮。》就是這樣的「流浪」故事。 作者劉暢和伙伴谷岳的搭車計畫──從北京一路搭便車到柏林。搭便車充滿不確定性,搭上誰的車,走哪一條路線,遇見什麼人、什麼事,都由命運決定。我看到這兒,就熱血了起來,完全是我心中夢幻的「流浪」。才看完前言,我的心跳已經加速,已經迫不及待跟著他的文字回到搭車上路的那一天。

「谷岳是搭車計畫的始作俑者,我陪著在路上不斷傻樂。」劉暢的這段文字,我特愛「傻樂」這個詞。這段交給命運決定的流浪旅程,就像人生一樣,遇到什麼都該用這傻樂的心情去面對。他們用傻樂與每個接觸過的人交心,也因為這樣,旅程中所經歷的片段,說起來似乎都有那麼點相同的青年旅館種種、與當地人共舞……等,有了劉暢與谷岳參與其中,就變得不同。

除了「流浪」這回事,更打動我的是作者劉暢的心境轉折。畢竟我們同是三十歲,這個青春所剩無幾,夢想被時間與現實擠壓的年紀。工作了幾年,人生已經不再新鮮,充滿了「不得不」的感嘆,不敢想自己哪一天可以達成別人的期待,而自我的期待已經消失很久了。三十歲就是這麼一個讓人想嘆氣,卻仍有點不甘心的年紀。我才紮紮實實的掙扎了一回,看到劉暢筆下的感嘆,更有種同是天涯人的心情。值得開心的是,我們同樣的掙扎了,也同樣透過流浪找回了自己年輕的靈魂。

他在旅行中點點滴滴地突破自我,極度內向的他學著谷岳至少也成為三星半的搭車人。從第一次比出搭車國際標準姿勢,第一天就想放棄回城裡吃涮羊肉,到最後旅程結束時「怎麼就這樣結束了?」的失落心情,這三個月的旅程確實改變了他,也改變了許多看過紀錄片的年輕人,更改變了即將在半個月後踏上流浪旅程的我。

看到旅程的終點即將到達,我也跟著有點感傷了!這精彩的旅程就要畫下句點了。「搭上最後一輛車,駛進終點時,我在想,無論多麼難的事,如果你當一個旁觀者,就覺得肯定很難,但如果身體力行,多麼難的事情都會慢慢過去。」我在心中默念了兩遍劉暢最後寫下的心情。

所有流浪過的人都知道,流浪從不會真正結束。「這只是一個歇腳的時刻。」劉暢說。流浪過程中得到的養分會在心中滋養出另一段流浪,每個句點都是下一個章節的開始。看到最後我發現這本書不只是個流浪的故事,而是個三十歲失去夢想的紀錄片導演找回自己熱情靈魂的故事。

我有幸在流浪啟程之前看完本書。劉暢與谷岳因著《在路上》這本書而上路,我的流浪旅程也必定因《出走,搭車去柏林》這本書而會有不同的化學變化。至於搭車流浪會出現在我旅程的哪一個章節?就交給命運決定吧!這才叫流浪嘛!

    發表留言